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大型舰船发展史

时间:2019-10-01 15:00

从1949年4月23日至今,人民海军装备发展从零起步,经历了缴获修复、接收购买、转让制造、仿制改进和自主研制等发展阶段。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海军装备从接收购买起步,从苏联引进了“四大金刚”,在这四艘驱逐舰的基础上,中国海军成立了第一支驱逐舰大队,初步建立了现代海军体系和舰船建造力量。50年代中后期,通过苏联的技术转让协议,我国自行建造了国产第一型成都级护卫舰,为中国舰船制造打下了基础。60-70年代,中国在有限的资料基础上仿制改进了部分苏联型号护卫舰,中国舰船研制生产能力更近一步。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进入自主研制发展阶段,在吸收苏联设计发展理念的同时,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技术,逐渐形成发展的中国特色舰船发展道路。

引进四大金刚:建立现代海军体系
1950年初,新中国极度缺乏海军装备,根本不具备建造千吨级以上作战舰只的能力。
 
在二战后英国海军裁军急于抛售舰艇之际,迅速与英国进行接触,通过香港购买48艘退役舰艇,条件是均拆除了武器。但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对中国实行禁运措施,更不允许中国拥有海军,这一计划实际上搁浅。
 
1952年4月中国派代表向苏联购买驱逐舰,苏联马上表示拒绝卖出驱逐舰,只愿出售一些比较小的战舰。中国在随后的一年里一直派人磋商,终于在1953年6月4日与苏联政府签署了第一个关于海军装备的正式文件《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协定写明,苏联政府保证在1953年至1955年内向中国提供海军装备和建造军舰技术上的援助。具体内容、项目,按“协定”的三个附件所列执行。
 
附件一规定:苏联政府交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类舰艇(成品)32艘(合计14500吨)。其中包括07型驱逐舰4艘、C型鱼雷潜艇2艘、M型鱼雷潜艇4艘、123K型鱼雷快艇22艘;各种飞机148架,机场地面设备车67辆;各种火炮150门,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各种炮弹,观测、通信、航保、防化、防救等各类配套设备器材若干(具体数目笔者略)。
 
附件二规定:苏联交付各类成套造舰材料(又称“半成品舰艇”)由中国船厂装制的舰艇49艘(合计13500吨)。其中包括01型护卫舰4艘,03型潜艇3艘,122比斯型驱潜艇(又称04型猎潜艇)4艘,254K型基地扫雷舰4艘,151型江河扫雷艇10艘,183型鱼雷快艇24艘;苏联方面无偿地给中国方面以建造军舰和生产水雷的转让权。
 
附件三规定:苏联无偿转让制造舰艇技术图表和工作图表,以及生产水雷、安装火炮等技术文件。在1954年至1955年内,派遣不少于150名苏联专家到中国,在中国工厂建造舰艇方面给予技术援助。在恢复“重庆”号巡洋舰方面,给予中国政府以技术援助(条件由双方另行商定)。
 
《协定》还规定:在本协定有效期的每一年度中,交货价值的1/3,将由中国方面按中苏贸易协定的条件,于同一年内,由中国向苏联交付货物的办法偿付(即交付现款)。交货价值的2/3,则由苏联政府根据本协定的目的给予中国政府的贷款偿付。贷款额为6.1亿卢布,年息2%。从1954年1月1日起,按每年同等数量,10年内偿付完。
 
四艘07型驱逐舰分别为101鞍山舰、102抚顺舰、103长春舰、104太原舰。该型号舰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是我国仅有的驱逐舰,90代初才正式退役。
 

《协定》对我国海军装备建设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向苏联购置的护卫舰、潜艇、扫雷舰、大型猎潜艇、远航鱼雷快艇等五种型号的全部技术图纸资料和一批材料、设备,对我国造船厂自行装配制造舰艇,有效地培养锻炼了我国造船工业的技术力量,为我国自行制造海军舰艇打下了重要的基础。鞍山号驱逐舰等4舰,主要起到了培养中国驱护舰艇使用人才,积累同类舰艇使用经验,建立我国海军体系的作用。



※ 结构特点

“鞍山”级接收时的原始装备为四门单装130毫米炮塔(后部敞开式),八门37毫米防空机炮,两座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八组深水炸弹导轨搭载100枚水雷;雷达为CrossBird型,射控雷达SquareTie型,未装声纳;编制乘员246人。1969年五月,“抚顺”舰率先改装两座双联装“上游”反舰导弹成为导弹驱逐舰,接着其余三艘在1970年完成改装。
 
※ 使用情况

1955年11月,“鞍山”和“抚顺”两舰,参加了著名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1959年4月,“四大金刚”编队南下,赶赴舟山群岛,参加了以解放金门为假想背景的三军合成渡海登陆战役演习。
 
除演习以外,“四大金刚”服役后,还参加了若干次保卫国家领海的行动。1962年4月13日,美国“狄海文”号驱逐舰进入我国青岛外海,“鞍山”、“长春”、“太原”舰奉命监视驱逐美舰。双方对峙两天后,美舰突然转向,试图侵入我国领海,“长春”舰立即发出战斗警报,进行了战斗测绘,炮口瞄准美舰,此时双方实力基本相当,我方甚至还略占优势,美舰只能调头退入公海。经过8天8夜的对峙,美舰终于退出我国领海一线。这是人民海军第一次使用与对手水平相近的装备执行此类任务。

自行建造第一型护卫舰:成都级
成都级护卫舰为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级护卫舰,由前苏联提供关键部件及资料,由上海沪东造船厂在苏联专家组指导下建造。该型舰代号6601型或简称01型护卫舰。共有4艘舰,分别为505昆明舰、506成都舰、507凭祥舰、508西昌舰。1994年全部退出现役。


※ 研制历程
1953年6月4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关于供应海军装备及军舰制造方面对中国给予技术援助的协定》。1954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与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签署《建造苏联转让之军舰议定书》,同年7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确定沪东造船厂承造由苏联转让的4艘50型护卫舰,其图纸、材料、设备及武器由苏联提供。1955年2月17日,在工厂临时放样台上01首制舰采用“戚尔诺夫外板展开法”放样,用铝质样板靠模下料,4月15日,舰体分段制造开工,以塔式分段装配工艺进行建造。全舰分为9个工艺阶段和86个工艺组。每个工艺组分若干工艺项目,建造师、生产科凭工艺项目的工作量编制月度生产计划,向车间发布施工令。各车间按已竣工的工艺项目向工厂呈报,以结算产品成本。
 
1956年4月28日,01首制舰在新建的横向滑道上下水。1956年6月15日,开始系泊试验,系泊试验于9月15日结束。10月17日,航行试验开始,在浙江定海海域进行。历时70天,出航天24天,航行207小时,航程2115海里,12月25日工厂试航结束。1957年1月22日,01舰国家航行试验开始。试验所需弹药和与之配合的舰艇皆由驻厂军代表联系提供。3月12日,01舰开赴旅顺进行声纳站试验。航途中,在山东半岛成山角附近洋面适逢北方寒潮,气温在零下18℃,阵风风力11级以上。舰身摇晃达42度。舰抵旅顺海军基地后,经检查,全舰除了警戒雷达天线受恶浪拍击有些变形,其他设备都完好无损。各种机械和仪器运行正常。船体结构也未见任何破损或永久变形的迹象。设计、生产、验收和使用诸方皆满意。1957年5月30日,01舰国家航行试验结束,历时128天出航21天,航行200小时,航程3500海里。嗣后交付海军使用,舰名“昆明”号。


01同型后续舰3艘,建筑工艺第二艘和第一艘相同。随着工厂基建和扩建的竣工,第三艘、第四艘改为在船台上分三个总段进行建造,并采用预舾装以及设备安装和船体建造平行作业的工艺。01型护卫舰是我国根据苏联的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种中型水面战舰。为我国后来自行研制大中型水面战舰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

※ 结构特点

该型舰系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护卫舰,线形优良,舰长91.5米,正常排水量1150吨,采用蒸汽轮机为动力,最高航速28节,最大航程2000公里,编制乘员190人;武备方面,01型装备有3座单管100毫米主炮(其中艏部2座、艉部1座)和2座双联37毫米副炮,一座三联533毫米反舰鱼雷发射装置以及反潜深弹发射装置,并配备了相应的指控系统,与同时期世界各国护卫舰相比,该舰的火力是相对全面和强大的。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上游”1号舰舰导弹和相关系统设备的研制成功,为增强在役主战舰只的远程作战能力,适应当时舰艇导弹化的趋势,01型进行了改装,拆除三联装533毫米反舰鱼雷发射装置,改装一座国产双联装回转式“上游”1号舰舰导弹发射装置,加装了与导弹配套的雷达和控制系统。
 
※ 使用情况

昆明号(505)1957年10月25日服役于东海舰队,1963年在沪东造船厂进行了中修。1972年进行改装,拆除舰舯的鱼雷发射管,安装“上游-1”型反舰导弹。1974年西沙海战后调往南海舰队。1994年退役。
 
506成都号护卫舰1955年9月首舰下水,1957年1月试航,1958年开始服役。1972年进行改装,拆除了舰舯的鱼雷发射管,安装了上游-1型反舰导弹,极大提高了护卫舰的作战能力。1974年1月,为应对越南在西沙群岛的挑衅,曾与505昆明舰、508西昌舰组成编队穿越台湾海峡,支援南海舰队,1994年正式退役。
 
507萍乡号护卫舰曾命名贵阳号,1955年9月在上海沪东造船厂开工建造,1957年下水,1958年服役于东海舰队,1974年西沙海战后被调往南海舰队,1995年正式退役。
 
508西昌号护卫舰曾命名为衡阳号,1956年3月,西昌号在上海沪东造船厂开工建造,1958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服役于华东军区海军。1959年12月1日,当时编号为208号衡阳舰与训练中的418艇相撞,造成418艇沉没。1964年7月11日,208衡阳舰和沙家店号扫雷舰在吴淞以东执行截击台湾当局特务船任务,捕获台湾江苏省反共救国军19纵队1支队特务船满庆盛1号和满庆盛2号。上世纪60年代,该舰曾在沪东造船厂进行了中修。1973年该舰进行了改装,1974年西沙海战后被调往南海舰队,1993年西昌舰退役。

第一型自主研发的护卫舰:江南级
江南级为中国海军第一型自主研发的中型水面舰艇。江南级为北约代号,中国代号为65型护卫舰。该级舰共建造5艘,分别为:529“海口”舰、501“下关”舰、502“南充”舰、503“开源”舰、504“东川”舰。1990年代中期全部退役。



江南级是以前苏联“里加”级火炮护卫舰为原型设计建造的,实践证明,该型舰设计成功,性能实用,满足了当时国家外交、军事斗争的紧迫需要。它在研制过程中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次建立了船用交流电制,研制出了船用交流电机;第一次采用民船低速柴油机作为军舰主动力;第一次在舰上装配空调系统;第一次采用了901舰用合金钢等。对于当时还制造不了的100毫米舰炮、通信导航设备、雷达等,只能从国民党海军起义的旧护卫舰或江防炮舰上拆下来,再装到新舰上,也就是说新舰用了部分老装备。“江南”级火炮护卫舰为我海军驱逐舰、护卫舰的设计建造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奠定了技术基础。1988年3月14日,在震惊中外的“赤瓜礁海战”中,该型502舰一举击沉了越南海军604号运输船。


※ 研制历程

1961年12月,海军副司令赵启民及七院领导指示,设计适应南海急需护卫舰,并要求于1965年建成,该舰代号为65型。
 
1964年1月,六机部下达有关生产65产品的指示,即第一批建造多艘,第一艘在江南造船厂建造,在北方交船;后几艘在广州造船厂建造,在南方交船。采用转让建造的方法,凡是火车能运输的制品,全部由江南造船厂成套供应,广州造船厂基本上只承担总装的任务。同时,江南造船厂对广州造船厂全面技术支援。
 
1964年8月1日,首艘在江南造船厂正式开工。船体结构首次采用中国自己研制的901钢,在施工中发现第五总段的底部分肋板与纵桁相交的十字接缝处,有17处冷裂缝,裂缝总长2073毫米,单条裂缝最长有500毫米。为找出产生裂缝的原因和克服裂缝的办法,65型首舰主任工艺师等人做了大量的试验,终于找出了产生裂缝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采用新的工艺措施,即改进结构,释放焊接内应力,进而取得成功。
 
1965年12月25日,首舰在江南造船厂下水。1966年5月,该舰在上海港进行船体激振试验。6月在长江口水域进行罗经、柴油机动力装置试运转和舵、锚等有关试验。同月在舟山海域进行海上航行试验,完成机械、电气各项设备的性能试验和舰的性能试验。其航速较原设计提高7.5%。8月1日在江南造船厂正式签字交船,编入东海舰队服役。在广州造船厂总装的另几艘65型护卫舰,也于1966年12月至1969年6月相继交船。



※ 结构特点

该型舰采用长首楼线型,正常排水量1200吨,满载排水量1250吨,长×宽×型深为90×10.20×6.80米,标准排水量时吃水2.92米,相邻两舱对称进水不沉,主机为2台3300马力的9EDZ43/67柴油机,双轴推进,最大航速20.50节,续航力2700海里/16节,自持力10昼夜。舰载武器包括:100毫米舰炮3座,61型37毫米炮4座,1200型反潜火箭发射器2座,64式深水炸弹发射炮4座,双联14.5毫米机枪2座,深水炸弹投掷架2座,舷侧布置有布雷导轨。电子设备有导航雷达,敌我识别雷达和通信设备等。
 
※ 使用情况

1966年8月,上海方面的首舰(舷号529)服役。与此同时,广州改建了船台滑道,新建了建造中型舰艇所需的车间和基础设施,并派人到上海参与学习建造过程。上海方面则在首舰建造中制定标准,并制定全套的技术资料供与广州,使广州方面具备了基本的技术基础。至1965年8月,广州的1号舰(舷号504)开工,1966年6月下水,1966年12月服役。广州建造的4号舰(舷号503)则于1966年5月开工,1969年6月进入现役。这5艘舰均隶属于南海舰队,其中529舰先在东海舰队服役,1981年编入了南海舰队。
 
1988年3月14日,在南沙群岛赤瓜礁发生的海战中,502舰击沉越南604号武装运输船,为保卫祖国领海主权立下功勋,受到中央军委通电表彰,荣立集体二等功。随着导弹武器和雷达电子设备的发展,以及舰艇自身寿命的原因,到1994年底,5艘65型护卫舰中仅剩下“南充”号护卫舰仍在服役。
 
1995年“南充”号退役,随后被青岛海军博物馆收藏。因舰体老旧、维护困难、安全隐患多,2012年南充舰从青岛转移到秦皇岛某回收站拆解。

第一型自主研发的驱逐舰:旅大级
051型驱逐舰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期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型导弹驱逐舰。参照苏联56型驱逐舰(据苏联方面说法是参照更早的41型“不惧”级驱逐舰)的资料自主设计,是当时中国研制的最大吨位的水面作战舰艇。由于051型首舰被国外情报机关发现在大连建造,并停泊在旅顺港,所以该型驱逐舰被北约命名为“旅大”级驱逐舰,由于早期保密的原因,较之于其官方型号,北约命名代号更为人所熟悉。该级舰共建造17艘。



※ 研制历程

1957年中国从苏联获得了56型火炮鱼雷驱逐舰部分图纸资料以及部分配套设备的图纸和样品,在此基础上着手开始自行研制国产驱逐舰,1959年提出研制,因中苏关系破裂以及三年困难时期导致研制计划一度搁置,1963年研制计划重提(研制代号“051”)。
 
1966年6月六机部正式下达试制051型驱逐舰的任务,由在湖北武汉的701所承担总体研究设计和整体方案,总设计师为李复礼、潘镜芙(副)。051型首制舰“济南”舰1968年12月24日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1970年7月30日下水(当时舷号223)。1971年12月31日首制舰交付海军北海舰队,由于舰上部分设备因研制进度拖延没有装舰,只能以后补装。早期还遇到电磁干扰技术问题。1974年底051型舰设计定型。定型后继续研制051型指挥舰(为远程导弹试验的护航舰由指挥舰作指挥)。051型后续舰由大连造船厂、上海中华造船厂、广州造船厂三个造船厂承担,在1970年和1991年之间建造。051型共建成了17艘。
 
80年代初,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对051型驱逐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并研制改进型。1983年,七院组织701所、709所、716所和724所,进行051型导弹驱逐舰改进型舰载作战系统的方案论证,701所为主要技术责任单位。改进型导弹驱逐舰的673型作战情报指挥系统的主要设备于1986年12月成功地进行了陆上对接联调试验,其后安装于改进型导弹驱逐舰。724所突破双波束平面阵列天线和全固态前向波发射机技术,并采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频率捷变和数字动国标显示,研制出381甲型相扫三座标对空警戒雷达,该雷达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功率大、效率高、信号适应能力强、结构紧凑等特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051型导弹驱逐舰的改进型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于1989年年12月交付海军服役。在此期间,中国军方曾经打算与国外合作改造051型导弹驱逐舰,由于各种原因,此计划未能实现,中央军委决定将原拟用于与外国合作的专款转拨给有关工业部门作为研制经费,国防科工委随即向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各有关工业部门布置了研制计划,此即052型导弹驱逐舰。



051型驱逐舰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型导弹驱逐舰,是中国具备研制大型水面作战舰船实力的见证。随着052C、052D等新型主力驱逐舰的建造和服役,051系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这些渐行渐远“老兵”中,还有7艘仍坚守在岗位上。051舰基本型是建造的第一批次舰,由于当时海军对大型水面舰船需求数量大、时间比较紧,继首制舰开工后在1970年相继开工建造,由大连、广州造船厂各建造3艘,上海中华造船厂建造1艘,于1970年代期间陆续建成服役。但由于当时工业水平的限制,首批051型舰建造过程中对设计不足与建造工艺进行了改进,部分雷达、电子设备因研制没有跟上建造进度而没有安装。051型于1975年正式通过设计定型,1975年9月上海中华造船厂建造的131舰在进行高速海试中创造37.95节的航速记录。051D型是正式定型并开始量产的第二批次舰(D代表定型)。1976年以后,自108舰起,051D型舰先后共建造6艘,由大连造船厂建造4艘,广州造船厂建造2艘。重点是纠正改进基本型在建造、使用中暴露的问题。最主要的改动是以双37毫米舰炮代替了双57毫米舰炮。原双57毫米炮的射速不高,最终被放弃。而之前建造的051型舰,在后来的返厂维修中,拆除了双57毫米舰炮,改装双37毫米炮。除舰炮之外,051D型的改变有40多项,包括雷达系统,反潜电子指挥系统,无线电通讯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和海上补给系统等。后改用海鹰-1甲反舰导弹,飞行高度降低到50米,采用频率捷变技术制导雷达,射程提高到95千米。051D型最晚建成的164舰建造中加装空调设施,改善舰员生活条件。
 
※ 结构特点

舰型上与苏联的56型“科特林”级驱逐舰很相似。舰体为高干舷平甲板型,V型舰艏,全舰划分15个水密隔舱,保证相邻三个舱进水舰体不沉标准,舰体上层建筑分三段,前为舰桥,舯部、艉部各有一座甲板室,布置有双烟囱与双桅杆(三脚桁架式),051型外型布局带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舰艇风格。051型导弹驱逐舰的主要攻击武器是“海鹰-1号”反舰导弹。1967年3月,中国海军决定将海鹰-1号岸舰导弹改型为海鹰-1号舰舰导弹(HY-1J),装备051导弹驱逐舰,以解决原计划装舰的上游-1号舰舰导弹射程不足(仅为40千米)的缺点。
 
※ 使用情况

051型共建成了十七艘。其中在北海舰队服役的6艘(舷号105-110);在东海舰队服役的4艘(舷号131-134);在南舰队服役的7艘(舷号160-166)。051型最后一艘“珠海”号(舷号166)于1988年开工建造,1991年下水,1993年交付海军使用。
 
1978年3月9日在南海舰队服役的“广州”号(舷号160)在湛江码头发生爆炸,导致大量伤亡,舰体严重受损,无法修复而报废。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立以来的最严重的一起军舰自爆沉没事故。1985年11月,132“合肥”舰为首的编队首次远赴印度洋访问南亚三国。198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首任司令员萧劲光大将逝世,在132“合肥”舰举行骨灰撒放仪式。
 
2006年11月,165“湛江”舰参加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首次海上联合搜救演习。2008年奥运会期间,107“银川”舰参与安全保卫任务作为海上安保指挥舰。2009年4月23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108“西宁”舰担任阅兵式基准舰,110“大连”舰担任分列式检阅舰。同级舰主要型号有051型、051D型、051Z型、051DT型、051S型、051G1/G2型。

第一型自主研发的导弹护卫舰:江湖级
江湖级为中国海军第一型自主研发的导弹护卫舰。是中国1970年代自行设计建造的搭载反舰导弹的护卫舰。该级舰代号053H型护卫舰,共建造14艘。
 


※ 研制历程

1966年,海军启动了以防空掩护为主要任务的导弹护卫舰的论证工作,053型护卫舰大家族的开山鼻祖——053K型护卫舰历经30年的建造工作由此开始。因为技术能力实在不足,1975年053K型护卫舰首舰531舰交付,但是双联装37mm炮、双联装100mm炮系统和“红旗-61”防空导弹系统分别于1982年12月、1983年12月和1986年12月定型,子系统的研发进度严重滞后导致了531舰迟迟无法形成战斗力,而2号舰532舰则直到最终也没有等到所有的武器系统到位,最终由于舰体腐蚀过重提前退役。
 
70年代初,海军对护卫舰的更新需求越来越强烈。1974年,六机部提出采用以造代修的方针解决老旧护卫舰不能满足当时的作战环境的问题,随后由沪东造船厂提出根据053K型护卫舰一型两用的方案,在053K型护卫舰基础上发展对海型护卫舰——053H型护卫舰。同年10月,中央军委给海军和六机部关于建造江湖级护卫舰正式的批复件下发,建造任务由上海沪东造船厂负责,从此开始了海军著名的“江湖时代”,至今该级发展了四种改型,共建造28艘。053H型是江湖级的最基本型号,北约称为江湖I级,一共建造了14艘。053H首舰于1975年开工并于当年交付部队,是我国研制成功的第一代导弹护卫舰,该舰的批量建造满足了海军对较大数量的中型主战舰只的需求,实现了国产海军护卫舰向导弹化的跨越。



※ 结构特点

053H型舰全长103米,宽10.8米,标准排水量1425吨,满载排水量1700吨,输出功率14000马力,最大航速26节,舰员200人。
 
053H型舰以对海任务为主,采用高干舷平甲板舰型,艏柱前倾、方型艉,艏部有较大的脊弧并在端部设有防浪墙,以改善在大风浪中航行时的甲板上浪,舭部设有减摇鳍,以提高适航性。水线以下部分为瘦长形,动力装置采用了功率较大、经济性较好的两台12E390V中速船用柴油机,动力系统为双机、双桨、双舵,使053H型在航速性能上比第一代国产065型护卫舰有了很大的提高。该舰在舰体尺寸上比以往建造的01型长了10多米,排水量增大至1500吨级,舰上甲板及主甲板均艏艉贯通,设有艏、舯、艉楼,在舯部的烟囱前后的甲板中线处各布置一座双联装回转式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共可携带4枚“上游”1号反舰导弹,大大加强了对海打击威力。
 
在传统火力方面,053H的配置与火炮护卫舰相近,采用两座旧式单管100毫米主炮(艏、艉中线处各座)和6座61式双37毫米副炮,另外,还在艏、艉分别配备了火箭深弹发射装置和深弹投射器,使该舰在具备较强的对海导弹攻击和炮击能力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对空自卫能力、反潜能力及对岸火力支援能力。同时,排水量的增加和具备油、水及食物的海上补给能力也使该舰的续航能力有了明显的加强。
 
※ 使用情况

江湖I型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反舰导弹近海发射平台,为了填补旅大级驱逐舰至成都级火炮护卫舰之间的空白,主要用于在近海执行护航、护渔、反舰、反潜的任务。80年代,该型舰还向埃及、孟加拉国出口。“江湖”I型导弹护卫舰是人民海军六、七十年代“海岸防御”作战指导思想的典型产物,反舰火力强大,但防空反潜能力薄弱,只能在岸防导弹和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范围内作战,排水量偏低,海上续航能力和自持力差。除了执行常规海战任务之外,还可以用于执行护航、护渔、巡逻、警戒、布雷等多种任务。053H基本型于1981年停止建造。



江湖级II型护卫舰:
中国海军小步快跑的典型代表
江湖级II型护卫舰是中国海军小步快跑的典型代表。该级舰代号为053H1型,共建造9艘。舰号有:533台州、534金华、543丹东、544四平、545临汾、553韶关、554安顺、555昭通、556湘潭、557吉首(544改成“江湖Ⅳ”、556售孟加拉国)。



※ 研制历程

1978年,中国海军开始新建053H1型。进入80年代后,中西方关系回暖,海军获得了大量的西方舰艇装备技术,但是对于80年代早期而言,从西方获得的防空导弹等“高级”技术尚不成熟,但来自法国的100mm火炮技术已经被消化吸收完毕,随后中国海军开始使用法国技术改造后79式双联装100mm炮和采购自法国皮尔斯蒂克公司的柴油机建造053H1型护卫舰,同时取消了舰桥后部两侧的两部双管37mm炮,安装了517型远程警戒雷达,标准排水量和满载排水量分别增长到了1674吨和1924吨,来自法国的柴油机让续航力增加到了4000海里/18节,自持力增加到了15天。
 
1980年7月12日首舰“台州”号(舷号533,原名宁波)在沪东造船厂开工建造,1981年12月13日下水,1982年6月30日正式服役。1990年-1995年间,由黄埔造船厂在053H1型护卫舰的基础上又研发建造了6艘053H1G型护卫舰,6艘053H1G型护卫舰全部装备南海舰队。



※ 结构特点

该级舰最大排水量1960吨,最高航速26节。2台12E390VA柴油机,功率16000马力。2座双联“上游一号”反舰导弹发射架,2座79式100毫米双管主炮,4座37毫米双管防空高炮,2座81式五联反潜火箭发射器,舰尾部设有反潜深水炸弹和水雷投放装置。
 
建造初期,江湖II型舰上的火炮、火控及探测系统与江湖I型舰基本一致,与江湖I型也有一定的通用性,这表明中国海军较重视装备的序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
 
江湖II级与江湖I级主要不同:双管100毫米火炮取代了单管100毫米主炮;37毫米炮减至4座;增加343型火控雷达、517型远程对空警戒雷达等。另外,取消了舰艏舷墙,烟囱形状有所变化。
 
※ 使用情况

053H1具备了远程对空警戒能力和一定的远洋巡逻能力,能够引导战斗机执行作战任务,这意味着053H1可以在远海独立承担对空警戒和引导,而不需要像053H型护卫舰一样必须依靠岸基雷达或者更大个的051型驱逐舰,更大的续航力和更长时间的海上自持力则意味着可以走的更远,任务海域停留时间更长,053H1型护卫舰不像053H型护卫舰一样只能用于近海护渔和近海作战,转而可以向更深远的大洋挺近,适应各种远海巡逻尤其是在南海争议海域作为武力存在,053H1型护卫舰延续了053H型护卫舰高速建造的特点,1980年-1988年8年间053H1型护卫舰建造10艘,其中5艘部署在了南海舰队。1984年544舰“四平”号改装了直升机库,同时换装了来自法国的单管100mm炮,作为我国验证中小型舰艇舰载直升机的试验平台,2010年7月28日,“四平”舰改名“旅顺”舰。



国产第二代驱逐舰:旅沪级
旅沪级是北约对中国海军052型的代号,该舰是由中国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的多任务导弹驱逐舰,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多用途战斗舰艇,具有全面的水面打击、空中防御和反潜战斗(ASW)能力。它也是中国建造的军舰中第一艘配备有较多复杂的西方设计的武器系统和传感器系统。两艘舰艇(112号“哈尔滨”和113号“青岛”)在1990年早期建造,近年已经接受现代化改装。
 
052型是“冷战时期””中美蜜月”的产物,是在第一代驱逐舰的基础上,吸收当时国外先进舰艇的设计理念和流行趋势所设计建造的,同时引进了部分西方先进武器装备。052型同时装备了美国的LM-2500型燃气轮机、德国的MTU柴油机和辅机,法国的作战指挥系统、声呐指挥控制系统、搜索制导雷达、“海响尾蛇”舰空导弹和电子战设备,以及意大利的鱼雷发射装置、英国的导航雷达。
 
相对于第一代驱逐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建立了C3I的概念,增设了单舰指挥控制系统,增加了点防空导弹系统、直升机舰面系统、反潜鱼雷和拖曳声呐,采用了最先进的“柴-燃”联合动力系统,并首次考虑了舰艇电磁兼容问题和提高了舰员居住舒适性。2002年5月至9月,由该型舰的113舰和718型综合补给舰组成的海军舰艇编队圆满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访问任务,历时132天,航程3.3万多海里。



※ 研制历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开始关注南海问题,中国海军的使命不再仅仅是守卫大陆近海,还需要深入南中国海,以争夺逐渐被蚕食的岛屿。加强水面舰艇的防空能力迫在眉睫。但053K型护卫舰的延期服役,以及对旅大级驱逐舰加装舰空导弹的改造并不十分成功,总体上而言没有整体提升自动化作战能力,不能适应远洋作战要求,再加之旅大级驱逐舰的整体设计已经落后,中国海军急需要一级新型舰艇填补空缺。
 
旅沪级在中国舰船设计研究院(前身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设计,在江南造船厂建造。首舰是112哈尔滨号,其次为113青岛号。112舰在国内被称为“中华第一舰”。于1986年由江南造船厂开始建造,经过八年的建造、试验,1992年年底试航,于1994年列编海军,为中国第二代导弹驱逐舰。后续舰113由于LM-2500型燃气轮机无法进口而采用了乌克兰的产品,于1995年底建成。
 
2004年,青岛号接受了现代化改装,用鹰击-83换下原来的鹰击-8A反舰导弹,将原来的100毫米炮塔换成了隐身炮塔。哈尔滨号驱逐舰和青岛号驱逐舰均在2011年升级。改进后的青岛号驱逐舰取消4座76A型双37毫米自动舰炮,改为730型30毫米近防炮系统。



※ 结构特点

大斜角高舰首,一层主甲板水平延伸至舰尾;前甲板上安装有100毫米舰炮;2门37毫米舰炮位于舰桥后方;框架式桅杆位于主上层建筑的后方;单烟囱位于舰舯部,顶部为黑色栅状排气口,散热板位于其后方;两座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分别位于封闭式桅杆与烟囱之间以及后桅杆后方;方形后方上层建筑前缘装有518型对空搜索雷达天线以及位于后缘的37毫米舰炮;直升机色行甲板位于舰尾部,开放式后甲板处于较低位置。
 
※ 使用情况

哈尔滨舰(舷号112)1994年5月8日完工服役(被媒体称作“中华第一舰”),112舰采用较多外国进口设备造价较高,且调试花费了较长时间。1996年台湾海峡附近演习期间,哈尔滨舰首次公开露面。1997年3月112舰到美国圣地亚哥访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首次访问美国大陆。2009年4月23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112舰担任分列式检阅舰。
 
青岛舰(舷号113)1996年5月28日完工服役。采用部分国产化设备替代了进口设备。2002年由113“青岛”舰和补给船组成的舰队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首次环球巡航,113舰执行过很多出访外国的任务(被媒体称为“外交明星舰”)。

国产第三代驱逐舰:旅洋Ⅱ级
052C型驱逐舰(北约代号:旅洋II级),又通称兰州级驱逐舰,是中国海军第一种安装四面有源相控阵雷达(“海之星”H/LJG346型)以及采用防空导弹舰载垂直发射系统的战舰,被外界称为“中华神盾”。首舰“兰州”号(舷号:170)于2005年9月服役,同级共有六艘。
 
052C型是在第二代驱逐舰的基础上,吸收当前国际先进舰艇设计理念和流行趋势所设计建造的。相对于第二代驱逐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增设了编队指挥控制系统,采用了国际流行的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的区域防空导弹系统,增加了近程反导武器系统,提高了远程超视距打击能力,尤其是在舰艇的隐身性上做了很大改进。





※ 研制历程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造装备了两型(052型与051B型)共三艘比较新式的导弹驱逐舰,虽已经在驱逐舰造舰技术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按照当时现代化标准衡量还有差距。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过引进俄罗斯“现代”级驱逐舰以缓解舰队区域防空能力的问题,并利用引进的俄制区域防导弹系统与配套的雷达系统装备自产的被称为052B型的新型驱逐舰。
 
052C型驱逐舰,又通称兰州级驱逐舰,首舰“兰州”号(舷号:170)于2005年9月服役,同级共有六艘,分别是170号、171号、150号、151号、152号、153号,主要作战使命是负责作战编队的防空、反潜作战以及配合其它舰艇进行反舰攻击,舰上装备有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代垂直发射防空导弹系统,因此该型舰又被誉为“中华神盾”。
 
※ 结构特点

052C型舰体与052B型驱逐舰168舰相同,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与建造,采用大角度飞剪舰艏,舰体上层建筑采用隐身造型。动力系统包括2台乌克兰制造的DA-80型燃气轮机,以及2台由德国MTU公司许可证生产的柴油机,由于新的柴燃混合动力系统不够成熟,该舰沿用了052型驱逐舰类似的柴燃交替动力系统。直升机机库与起降甲板位于舰艉,搭载1架Ka-27或直-9C反潜直升机。
 
170舰的相控阵雷达天线安装在箱型舰桥四角的切面上,与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宙斯盾”雷达安装方式类似,天线外表装有呈弧形的散热系统,与美国“宙斯盾”无缘相控阵雷达的平板形完全不同。另配置一座低频警戒雷达作为相控阵雷达的补充,该舰舰桥顶部有一座类似俄罗斯现代级驱逐舰“音乐台”雷达的球型雷达天线罩。主桅顶端装雷达天线罩。
 
170舰上装有六联装圆筒形防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共8个单元,舰桥前甲板6个,后甲板与直升飞机库并排2个,全舰垂直发射系统共装弹48枚海红旗-9防空导弹,采用冷发射的方式(使用高压气体将导弹推出发射装置后,导弹在空中点火),为了防止导弹推出后发射失败落回甲板上的危险,发射装置向舷外倾斜一定角度。并且拥有再装填设备。与几乎同期服役的052B型驱逐舰168舰的鹰击83反舰导弹四联装箱形发射装置不同,170舰在后桅与直升飞机库之间装备了2座圆柱体形四联装鹰击62反舰巡航导弹。舰艏装一门H/PJ-87型单管100毫米舰炮。近防武器系统为H/PJ-12型7管30毫米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炮架上有1具H/LJP-349型跟踪雷达以及1套光电跟踪系统,1门位于舰桥前边,另1门位于直升飞机库顶部。三联装反潜324mm鱼雷发射管,位于舰体后部两侧船舷,平时用舱门遮蔽。
 
※ 使用情况

最早的两艘052C型驱逐舰均于2003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2005年起在南海舰队服役。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远程区域防空能力。该型舰第3艘“长春号”(150)于2013年服役后,成为东海舰队旗舰。2010年起,后续军舰陆续开始下水,由于次型052D型驱逐舰进展顺利,最后两艘在开工前更改为新型号052D型驱逐舰。

国产第三代驱逐舰次型:旅洋III级
052D型驱逐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造中的新型导弹驱逐舰,为052C型的最新改良型,雷达、舰载武器配置与052C型有明显不同。首艘052D型驱逐舰于2012年8月28日下水。052D型驱逐舰是继德国萨克森级护卫舰、荷兰七省级护卫舰、丹麦伊万·休特菲尔德级护卫舰、日本秋月级驱逐舰、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之后第六种配备四面主动相控阵雷达和通用垂直发射装置的军舰,这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新锐防空舰。



※ 研制历程

本世纪初期,上海江南造船厂建成两艘052C型驱逐舰,这是中国第一种配备相控阵雷达与垂直发射区域防空导弹系统的现代化防空驱逐舰。2006年后,搬迁到长兴岛的新江南厂区开始建造后续的052C,并于2010年下旬开始陆续下水。第二批052C建造了四艘,随后长兴厂区继续建造的就是052C的改进型号,称为052D,而首艘052D于2012年8月28日下水。



※ 结构特点

相较于早先的052C型驱逐舰,052D型的上层建筑倾斜角度更大,提供了更好的隐身性能;同时直升机机库位于舰身轴线左侧的设计在052D型上变更成了设置在舰艇中轴线上;机库两侧增设了一对小艇收纳库,类似于054A型护卫舰上的设计。近防武器系统由位于舰桥之前的1座730型近程防御武器系统与位于机库顶部的24联装红旗-10防空导弹系统组成。
 
052D驱逐舰采用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形状趋近为正方形,没有我军052C舰使用的346型相控阵的弧形外罩,而且面积也更大。同052C型驱逐舰相比,新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可以容纳大型武器,包括“东海-10”巡航导弹和“红旗-9”远程防空导弹等,导弹发射装置的数量也从原来的48个改为64个,火力较052C得到极大增强。

国产第四代驱逐舰:055型
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1研究所设计的055型驱逐舰由江南造船厂与大连造船厂共同承建,装备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055型驱逐舰下水,不仅预示中国已能建造世界领先的巨型战舰,更预示中国突破了此前诸多限制战舰发展的枷锁。



※ 研制历程

上世纪70年代,随着051型驱逐舰与053K型防空护卫舰的服役,中国海军开始具备最基本的远洋海空作战的能力,但这对于海军当时迫切的远洋作战需求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1968年,中国的军工部门提出关于建造“大型火炮导弹驱逐舰”的提案,中央军委同意并责成当时在研制051型驱逐舰的七院,进行战术技术与初期方案论证,型号称为“055”。而与当时采用蒸汽轮机的051型驱逐舰不同,中国在方案提出的前一年,就在轰6轰炸机采用的WP8发动机基础上研发WOP8改燃气轮机,计划为新战舰配备先进的柴-燃动力装置。
 
但受制于技术限制,WP8改不仅实际功率仅有设计功率的68%(16170千瓦/23530千瓦),使用寿命仅有200小时,无法达到装舰标准。而恰在此时,得益于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改善,英国不仅同意向中国出口全套“奥林帕斯”燃气轮机机组,还能为在研的055型驱逐舰配备当时最新的“海标枪”中程舰空导弹。“奥林帕斯”燃气轮机技术成熟,直到今天仍是日本海自的主要动力,而“海标枪”导弹则可使中国提前20年具备区域防空能力。
 
但随着美国携LM2500燃气轮机前来“搅局”(配备052型驱逐舰),以及英国动力与导弹售价过高,尤其是“海标枪”导弹性能欠佳,中英之间的燃气轮机与导弹合作最终未能实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055型驱逐舰即缺乏合适的动力装置,同时还没有中远程防空导弹配套其庞大的舰体(8000吨)。最终随着055计划技术难度过大,以及中西方技术交流的断绝,055型驱逐舰在1981年正式下马,转为预研项目。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海军舰队在急速现代化并开始发展航空母舰,于是中国发展大型远洋防空驱逐舰的背景条件与技术都逐渐成熟。在这一背景下,重启055型驱逐舰的建造也被提上日程。2014年12月,055首舰在江南长兴造船厂举行了开工仪式,随后照片显示在江南厂首批就有两艘055在同时建造,2017年6月28日,055型首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



※ 结构特点

055型导弹驱逐舰全舰主要天线采用共形设计,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及隐形性能,可组织远、中、近三层先期预警防御网,并有较强的防空、反导、反潜、反舰、攻陆和电子战能力。该舰拥有较高的续航力、自持力及适航性,可在除极区外无限航区遂行作战任务。除了运用了诸多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以外,它更是中国海军第一款一服役就在平台和设计理念上达到世界先进甚至局部领先水平的舰船。本级舰也是第一次在驱护舰的设计上实现远程攻防兼备的大潜力优秀平台,其未来改进型号再进一步加入电磁推进、电磁炮、激光近防技术及海基反导能力后,必然可以成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和海外利益的实力担当,更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利剑先锋。

第一艘航母:辽宁舰
“辽宁”号航空母舰,官方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简称辽宁舰,舷号为1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原来为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的2号舰“瓦良格”号。



※ 发展历程

1990年代初期,“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因而中断。由于经济原因,俄罗斯与乌克兰无办法达成协议;1995年,俄罗斯决定将“瓦良格”号从俄罗斯海军编制退出,并且作为偿还债务的替代品送交予乌克兰;乌克兰则决定将瓦良格号交给黑海造船厂处置。
1998年至1999年年间,一家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以商业原因向乌克兰方面购买“瓦良格”号,几经拖延及波折,终于购买成功。于1999年7月开始,“瓦良格”号被拖回中国,然而中途受到阻挠,最终“瓦良格”号于2003年3月4日方才抵达中国大连港。至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号被拖进大连造船厂的干船坞,开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改安装及继续建造。解放军的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学研究、实验及训练用途。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公布瓦良格正式更改名称为辽宁;同日早上,官方举行了交接入列仪式,将辽宁舰正式交付予解放军海军。



※ 结构特点

原瓦良格号采用了4台TB-12蒸汽轮机,TB-12的前身是TB-8,而TB-8正好是国产051型驱逐舰的主机,国产型号为453型蒸汽轮机。TB-8的功率是36000马力,当年旅大级驱逐舰采用2台TB-8蒸汽轮机,达到了38节的罕见高速,TB-12的功率则为45000马力。
 
考虑到中国有一定蒸汽动力积累,加上现代级驱逐舰GTZA-674型蒸汽轮机(TB-12的改进型)和瓦良格号航母上TB-12的维护和整修经验,要造出TB-12级别的军用蒸汽轮机并非难事。所以,从技术延续性和保证建造时间节点等方面的考虑,国产航母沿用常规蒸汽动力的可能性极高。